新闻传播学院

20190830 북경대예술학국제박사생학술포럼

coffeeteabeer 2019. 6. 3. 23:12

征稿启事 | 2019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1周前


活动简介
(一)主题阐释与论坛意义

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包含四个分论坛)将于2019年8月30日至9月1日在北京大学开幕。活动以“全球与地方”为主题面向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博士研究生、青年学者征集最新的学术成果。在艺术理论、美术史、电影学和文化产业四个分论坛,分享最新的学术研究,展开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全球与地方”的主题旨在推动青年学者思考艺术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即艺术史、艺术理论的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是否应该追求普遍适用的全球化标准,应该如何理解和面对艺术理论的地方性特征。全球化时代的艺术史叙事,在解放了艺术史方法论的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所谓的“全球艺术史”真的能够存在吗?不同国家的艺术在什么条件下、以何种方式才能超越地方性,进入全球化的知识系统?艺术史、电影史的研究是否应该遵循一种跨地区、跨文化的基本模式,还是应该探寻更为普遍的标准?
不同国家、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地方艺术理论,是否可以围绕某些共同话题展开对话,这些对话又是如何在哲学、艺术、社会和语言等层面展现出来。中国美学与西方艺术理论之间是否真的隔着无法逾越的屏障,对地方思想的维护、对本民族艺术理论概念的坚守,在全球化时代是否扮演了保守的角色?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以什么方式才能进入广阔的国际交流,在理论旅行的观念普遍流行的今天,遗产是否也可以进入全球化的旅行中? 
我们鼓励青年学者在全球化与地方、宏大历史与区域变化、普遍价值与特异性、整体与局部、开放的对话性与主体的边界等观念之间,贡献出最鲜活的思考。

(二)分论坛简介
艺术理论分论坛
图像与媒介

从图像技术的变革到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19世纪以来围绕着图像与媒介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思想和理论。关于图像和媒介的思考与争鸣,构成了当代哲学思想的底色。图像不仅是机械技术时代的产物,图像的历史与艺术的历史同样漫长,而随着媒介考古学的提出,人文学者重新审视媒介的历史及其对观念史的推动和塑造。无图像的世界或无媒介的世界,都是无法想象的。与图像密切相关的再现、记忆、符号等概念,与媒介相关的物质、感知和技术等问题,都是当代哲学家在思考艺术时最关心的话题。
关于图像与媒介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时代变化的共同关注和忧虑,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世界各地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阐释与回应,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具有地方性色彩的艺术理论,既表达了思维范式的更替,也凸显了东西方对当下和未来的差异化理解。
因此我们以“图像与媒介”为主题,围绕古今中外关于图像、媒介的理论:①或是细腻而深入的艺术作品的分析;②或是对前沿艺术理论的阐释;③或是对当代哲学家美学观点的评述;④或是对视觉文化或媒介现象的梳理。我们欢迎青年学子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展开真诚的学术交流和讨论,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发言人的演讲进行点评。

美术史分论坛
艺术的立场,图像的力量

技术的发展不断跨越时空壁障,文化之间的交流随之不断发生碰撞与融合。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深入的当下,“地方”所代表的独特的地域与文化属性渐渐趋于模糊与含混之中。人类社会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同时,如果更好地构建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成为当下所有文明共同体所必须面临的问题。艺术,尤其是图像这一本质性的力量,在历史与生活的互动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美术史分论坛)将于2019年8月30日在北京大学开幕。本次活动以“艺术的立场,图像的力量”为主题,面向国内及全球征集相关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的论文,分享彼此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发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
图像是建构历史景观的一部分,但并非历史书本的插图,更不能简单视为历史文本的注脚。图像传达出的信息不仅折射出深埋在历史长河之下的信仰、传统、习俗、审美风尚等信息,还着力于社会与历史本身的伸展,成为改变历史轨迹、塑造人性与人心、构建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因素和力量。艺术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中使历史生成了新的面貌。因此我们拟以“艺术的立场,图像的力量”为主题,围绕中外美术史的材料与视角,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展开学术讨论。为国内外年轻学人尤其是博士生提供交流与分享研究成果的机会。

电影学分论坛
中国电影的艺术传统与理论资源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传统为中国电影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但在世界电影理论的既有版图中,还缺少中国原创的、被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和批评范式,更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电影流派。
本年度艺术批评国际博士生论坛,我们拟选择“中国电影的艺术传统与理论资源”这一议题,在重回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理论资源的过程中,探讨重建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可能性,使其在全球文化与世界电影格局中,继续获得应有的生长空间。

文化产业分论坛
文化遗产的多元保护与创意传承

文化遗产代表着民族的身份和记忆,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繁荣的根基所在,只有珍视历史上逐渐积累形成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不断的精神源泉。世界各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共同构成了人类异彩纷呈的绚丽文化篇章。然而,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现代消费文化的冲击,使得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面临各种困境。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艺术学命题的指导下,根据本国社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通过丰富多样的创意方法使得古老的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发展契机,交流保护经验,用创意传承滋养当代社会的文化艺术创作,为国家和民族传承本源、开创未来。
文化产业分论坛以“文化遗产与创意活化”为主题,面向全球接收16-20位相关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的论文,分享彼此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引发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国际博士生论坛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协办,致力于通过国际知名专家讲堂和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青年学者间的学术交流以及学术圈的建立。针对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进行讨论,意在通过学术讨论激发新思想、释放新活力、促进文化产业新鲜学术力量的壮大。

(三)时间安排
活动
时间
开幕主论坛
2019年08月30日09:00-12:00
艺术理论分论坛
2019年08月30日13:30-09月01日12:00
美术史分论坛
2019年08月30日13:30-09月01日12:00
电影学分论坛
2019年08月30日13:30-09月01日12:00
文化产业分论坛
2019年08月30日13:30-09月01日12:00
闭幕主论坛
2019年09月01日13:30-17:00

基本条件
(一)申请人应为在读博士生、在读博士后或取得博士学位的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
(二)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
(三)申请人的学术背景应与论坛主题具有相关性。


报名申请
(一)简历与论文摘要征集(时间:2019/5/17-2019/6/9)
1、请申请人详细阅读本期推送中各分论坛主题阐释与活动安排。
2、填写文末所附“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参会报名表”中的个人信息、学术简历及论文摘要。以电子邮件附件方式寄至pkuidfoa@163.com,邮件主题为“分论坛+姓名”。请准确填写报名表中的联系方式,论坛将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通知。(同一申请人只可报名一个分论坛)。
3、根据摘要情况,各分论坛将于2019年6月16日前分别筛选出16-20篇论文入选,并邮件通知,请注意查收并确认。

(二)提交参会论文全文(时间:2019/6/16-2019/7/7)
1、论文全文要求:论文全文以中文或英文形式撰写。字数在8000-12000字之间,文章首页应包含:文章标题(中英文)、作者简介(不超过300字)、中英文摘要。


与会待遇
(一)学习证明
与会者参加2019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后,将获得北京大学颁发的北京大学艺术学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参会证明,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优秀的论文将会推荐至《北大艺术评论》、《北大文化产业评论》及各类学术期刊等发表。

(二)经济待遇
在会议期间,我校将为全体与会者统一安排饮食、为京外与会者提供住宿,本人需承担来京的往返交通费。此外,组委会将根据论文全文质量,对于每个分论坛不超过两篇优秀论文作者给予3000人民币或500美元的参会补助。

特邀列席学术媒体
《文艺研究》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评论》
《美术研究》
《美术观察》
《当代电影》
《现代传播》
《福建论坛》

格式要求
(一)论文摘要规范:均以500字为限;中英文;关键词不超过5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二)体例规范:正文标题位置“置中”,用宋体小三加粗;一级标题用“一”标示,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二级标题用“(一)”标示,小四宋体加粗,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三级标题用“1”标示,小四宋体,左对齐并缩进两个汉字。其余中文使用宋体五号,英文使用Times New Roman。论文注释采用分页脚注,编号格式为①②③……,字号为小五,作者简介写入注释之中。参考文献中中英文书目并存时,先排中文,后排英文;编号格式为[1][2]……,字号为五号。其他未尽事项参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要求,不符合标准者不予参加论文筛选。









报名表请点阅读原文下载









阅读原文
阅读 1351
在看4


写留言